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唐朝)

看唐朝历史的同时,顺便来复习一下隋朝的历史~



相信大家都对于唐朝比较熟悉吧?小编相信小时候很多人接触的第一个古代诗人就是李白。李白是唐朝的人,因此大家也应该会第一个认识唐朝。作为一个拥有大约300年历史的朝代,唐朝共经历了20位皇帝的管理,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看吧!

不得不说,唐朝的皇帝的谥号都不是开玩笑的。。。一个比一个还会玩,唐太武圣帝啦、唐天皇大帝啦、唐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啦,一个两个的谥号长到念不下去。不像之前的朝代,汉“武”帝、汉“文”帝,简单方便又明了,所以我们说到唐朝的皇帝的时候主要是说他们的庙号,不然你说唐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人家都不懂你在说谁,直接说一个唐中宗就完事了。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唐太武帝
618-626
高祖
唐文帝
626-649
太宗
唐天皇大帝
649-683
高宗
唐孝和帝(被废)
684
中宗
唐大圣真帝(被废)
684-690
睿宗
则天大圣皇后
690-705
-
唐孝和帝(复辟)
705-710
中宗
唐殇帝
710
-
唐大圣真帝(复辟)
710-712
睿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帝
712-756
玄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756-762
肃宗
睿文孝武帝
762-779
代宗
神武孝文帝
779-805
德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805
顺宗
圣神章武孝帝
805-820
宪宗
睿圣文惠孝帝
820-824
穆宗
睿武昭愍孝帝
824-826
敬宗
元圣昭献孝帝
826-840
文宗
至道昭肃孝帝
840-846
武宗
圣武献文孝帝
846-859
宣宗
昭圣恭惠孝帝
859-873
懿宗
惠圣恭定孝帝
873-888
僖宗
圣穆景文孝帝
888-904
昭宗
昭宣光烈孝帝
904-907
-

大致上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是“玄武门之变”之前;盛唐是玄武门之变后至安史之乱;中唐是安史之乱至黄巢之乱之间的这段时间;晚唐则是黄巢之乱之后。所以简单来说,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就是决定唐朝的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

初唐

唐朝刚开始的时候,军力非常强盛,但人口非常少。四周都是敌人,统辖范围很小,因此,唐高祖在位期间到处派兵击败各地割据势力,这才基本统一全国。唐朝的崛起有赖于秦王李世民。他出色的军事能力成功让他在多场关键战役中获得胜利。扫平群雄后,李世民开始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李渊的偏袒下,功臣集团无罪被贬。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

盛唐

唐太宗是一名很英明的君主,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他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国家安定,国力强盛,因此他在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他所实行的政策包括:

1)政治方面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太宗善用良才,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任人唯贤。其中的例子包括丞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李勣。在这段时期,朝臣进谏成风,单单是大臣魏征就进谏了200多次,而且大多数都被唐玄宗所接受。这是非常少见的现象,因为很多皇帝当他们身居高位的时候,如果还有人对他说一大堆建议,皇帝很容易就不爽。唐太宗却没有这样的毛病,谁来进谏都可以,只要是有建设性的基本上都可以被接受。

b)改革行政制度

唐太宗完善了六省三部制,这个做法明确地分立了三省的职权以便相互制衡。此外,为了解决三省之间的争执,还设立了政事堂。另外,唐太宗裁剪冗官,合并州县,以便节省开支。唐太宗自选刺史,由京都推荐县令,并派官员查看地方官的政绩。这么做成功革新了地方吏治。

c)宽刑简法

唐太宗在位期间修订律令,减少了死刑、肉刑。

d)平抑门第

重修《氐族志》,无论以往门第如何,如今只凭今日官爵的高低来定等级。

2)经济方面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唐太宗减免了赋税,兴修水利,不夺农时。积极推广均田制、租佣调制。一切徭役可以输庸代役,以便促进生产。

b)戒奢从简

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台榭,禁止进贡珠宝,并制止贵族实行厚葬。

3)文化方面

a)以儒为师,大兴学校。

在国家设立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先圣。办校,增加校舍与学生的数量。

b)推行科举制度

唐太宗下诏,从原本一年一次、限定参加人数的科举制度改成一年多次、不限人数的制度。考试内容多了经、史。

这个政策使得政权变得开放,让庶族有机会参政,同时也能提高社会地位。这样才可以打破士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并增加各阶层的流动性。同时,这个制度也让很多人把精力放在了应付考试上,因为考试可以轻松获得名利。

然而,这项措施也有弊端。由于考试过于注重诗赋,导致士人更专志在诗赋上而忽略了其他实用性的学问。由于录取名额的放宽,造成官多员少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及格人士必须通过吏部审查才能当官,造成了士人依附权贵,形成朋党之争。

唐太宗病逝后,唐高宗继位。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提倡文教。此时唐朝承继贞观之治,国力鼎盛,史称为“永徽之治”。唐高宗有一个远比他的前辈伟大的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选用了一大把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而不仅仅是靠世袭的特权选拔。这个时期,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656年起,唐高宗身体开始不适,因此很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处理。武后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成为“二圣”(天皇与天后)。唐高宗病逝后,唐中宗继位,武后因唐中宗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并另立唐睿宗。690年,武后平定叛乱,并废掉唐睿宗,排除异己,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成为历史上首位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

武后重视农业发展,她要求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此外,她破格用人,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她破格而用,例如宋璟、姚崇。武后首创殿试、武举,成功地发展了科举制度。武后也命令人修《姓氏录》,从而贬抑士族,并打击李唐宗室。

然而,武后在位期间,由于她信佛教,因此下令大量修建佛寺,影响了国家经济。另外,武后任用酷吏,杀害异己分子,同样也是她被人诟病的地方。

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并迎立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神龙政变它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武周政权的更替 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新回归李唐王室,也回到了男人统治的时代。一切立法制度重新回到唐高宗时期。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自己又向李显要求回归大唐皇后身份。因此武则天没有成为众矢之的,避免了一般亡国之君的悲剧。

唐中宗在神龙革命中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氏非常纵容,继而导致韦氏逐渐掌握朝政大权。之后,韦氏一族开始打压张柬之等功臣,使得这些功臣要么被流放,要么被诛杀。710年,唐中宗暴毙,外界传是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集体把他毒死的。之后,韦氏立唐殇帝,同时又要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唐睿宗复位后,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争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713年,唐玄宗把太平公主赐死。党羽要么杀掉,要么放逐,这才结束了宫廷内斗。

唐玄宗继位后整顿诸多弊政,并实行了不少措施,例如:

1)选贤任能,刷新吏治

唐玄宗选拔了德才兼备者来当京官,精简官吏,澄清吏治,定期考核地方官,并规定京官、地方官定期轮换。另外,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并且广纳谏言,整饬腐败的吏治。

2)发展生产

唐玄宗在位时,兴修水利,清查户口、田地,鼓励农事,并在边境大兴屯田。

3)限制佛教

由于吸取了武则天在位时的教训,唐玄宗上位后就裁减僧尼,禁止修建佛寺,同时也不允许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此外,唐玄宗也禁止贵族与僧尼交往。

4)实行募兵制

武周时期以来府兵制逐渐崩溃,为了加强军事力量,唐玄宗下令整顿军队,加强练兵,裁减老弱边兵,并实行募兵制。

5)大兴文治

唐玄宗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科举,进士科加考诗赋,提高考官的品位。此外,唐玄宗也下令设集贤院,广集学者,整理典籍。

6)和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对外,唐玄宗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等国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此外,唐玄宗听从了姚崇和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从第6点,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时期的唐朝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是挺友好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国家吧!

A)突厥

突厥是位于中国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一同建立了突厥汗国。在隋朝时期他们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唐高宗时期,西突厥侵略唐朝西北区而遭到征讨,从此衰亡。至于东突厥则被唐太宗打败,并获得太宗优待(让各部首领继续管理旧部),因而受到北方各民族拥戴,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B)回纥

回纥是突厥北方的民族,在东突厥灭亡之后它向南发展。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回纥汗国,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很好,许多唐朝的皇帝都将女儿嫁去回纥可汗那边。之后,回纥改名为回鹘,回鹘政权分裂后,人民西迁至甘肃、新疆一带,部分成为了维吾尔族的祖先。

C)吐蕃

吐蕃是中国西南区的藏族的祖先所建立的一个王朝。赞普(在当地的语言就是王的意思)松赞干布成功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还发明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唐太宗时期,他曾经把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文成公主带去了谷物、蔬菜种子、手工艺品以及书籍。工匹来到吐蕃后,养蚕的方法和技巧也流传到了吐蕃。而吐蕃也屡屡派贵族子弟去到唐朝学习唐朝的文化。这使得唐蕃的关系友好,也成功发展了吐蕃的经济及文化。

然而,要知道的是,每个朝代都会有高峰期,高峰期了之后是什么?自然就是开始下滑咯。接下来要说到的安史之乱,就是开元之治之后所发生的,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让我们来看一看安史之乱吧!

1)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

a)政治腐败

开元之治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此外,晚期的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奸臣,导致政治非常黑暗。他先是任命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丞相长达18年,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位,结果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b)军事失措

首先,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境置军镇,由节度使镇守。当府兵制崩溃后,边镇节度使的兵力扩大,导致了外重内轻、外强中干的情况出现。

唐玄宗晚期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这样打来打去,当然会导致民心下跌。

此外,李林甫任相后,千方百计杜绝“出将入相”的情况,他建议唐玄宗任命藩将镇守边境,因藩人勇敢善战,出身寒微,没有党援,因此很容易操控,就是因为这样,安禄山才可以成为节度使。

c)军备废弛

军士多为市井之徒,不能作战;兵器大多已经腐朽,不能使用。

2)安史之乱的过程?

755年,安禄山乘唐朝政治腐败、内部兵力衰弱,在范阳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变。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之后,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之后,唐玄宗紧急在长安、洛阳募兵,由于唐朝的精锐部队在边境还没来得及赶回来,加上募集回来的部队缺乏战斗经验,以及杨国忠的无能,导致安禄山的军队很快就攻破了洛阳,并称帝,国号燕。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唐玄宗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翰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翰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哥舒翰被抓的消息传到唐玄宗所在的长安,长安一片混乱。安史大军直逼长安,唐玄宗只好逃亡四川。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任用郭子仪、李光弼平叛,并借回纥兵,最终成功收复长安、洛阳。

757年正月,(为什么要特别注明正月呢?因为757年真的发生了太多事情了啦XD等下慢慢说哈~)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害,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也一起参与了杀害安禄山的事件。原来,安禄山患有眼疾,视力一直不好,之后甚至到双目失明的境界,因此情绪逐渐暴躁,一有不满就去鞭人家,严庄、李猪儿都被他鞭到超惨,尤其是李猪儿,因为是服侍安禄山的,因此挨鞭也最多。另外,安禄山有一个很宠爱的妃子生了一个儿子安庆恩,很受安禄山关爱,甚至想要让安庆恩在安禄山死掉之后代替皇位。那安庆绪就怕怕了,怕被废,怕被杀,所以干脆就先下手为强,杀掉安禄山,并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

同样还是757年正月,唐安两军在睢阳发生战争,各由唐将李巡和叛将尹子奇领导,史称为“睢阳之战”。这是一场对战人数极度不平衡的战争,叛军18万人围攻睢阳城7000人。但是,凭着张巡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城内太守许远非常相信张巡,让张巡全权负责战争,自己则负责后备物资,硬是用7000人抵挡了叛军18万人长达10个月,打了400多场仗,杀了敌方12万人。虽然最后睢阳被破,张巡等人都被杀害,但是他们成功拖延了时间,在此其间唐朝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757年10月,峡郡之战后,安庆绪逃到邺城,身边只有1300多人,唐军收复了洛阳城,但是唐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导致安庆绪有足够的时间喘息。758年,唐肃宗才下令攻打邺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和前来支援的史思明交战,号称有60万人马的唐朝最终被打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过了一年才去打敌人,给了敌人喘息的时间;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史思明成功重新占领洛阳。

759年,史思明借安庆绪杀父的罪名,把安庆绪杀死,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761年,叛军内讧,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762年,唐代宗继位,下令反攻洛阳,唐军从正面进攻,唐军骑兵以及回纥的援军从侧面进攻,最终完胜叛军,重新占领洛阳,史朝义逃亡。763年,史朝义部下纷纷投降,史朝义见无路可逃,在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这场战争唐朝能够获胜,主要是因为叛军的内部争夺减弱了叛军的力量,再加上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因而遭到军民的抵抗,唐朝军队才能转败为胜。

3)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a)边防空虚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由于边境的主力军都被调到内地平乱,留下的大多数都是老弱残兵,因此边疆各族趁机骚扰,唐朝边疆不时告急。

b)破坏北方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商旅断绝,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中央集权削弱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参加平定叛乱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安史之乱中投降的叛军将领只是名义上的归降,他们各占一方,不服朝廷的管辖。

d)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e)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唐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f)佛教复兴

安史之乱后佛教复兴,李亨、李适、李纯、李漼和李儇改变崇道祖制崇信佛教,自上而下佛教盛行迎送佛骨。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见。

中唐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唐代宗为了防备安史余党,设安史的降将以及平定叛乱的将领为节度使(查看上面: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中央集权削弱),导致了藩镇林立,并且他们之间相互斗争,削弱了唐朝力量,给人们带来灾难。

另外,从唐玄宗开始,宦官逐渐得势。唐玄宗非常信任高力士,因此让高力士逐步参政。唐肃宗时期,宦官李辅国因为拥立有功而受到重用,得以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唐德宗在发生“奉天之难”后(关于奉天之难的讯息,看下一段),疯狂逃跑,在他身边的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由此逐渐开始信任宦官。此后,他渐渐给予宦官极大的权力,这也是唐朝宦官掌权的开始。从那时候开始,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把持。在唐朝后期,有8个皇帝被宦官拥立,2个被宦官害死。长安一带的好东西大多数被宦官占有,他们欺压百姓,巧取豪夺,无恶不作。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代宗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经济。唐德宗时期任用杨炎为相,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此外,上面说到由于唐代宗大量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林立。唐德宗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在这期间,德宗两度逃难,先是从长安逃到奉天,再逃到梁州。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文献,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年间削藩的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史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晚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涉政,史称“牛李党争”,最后历经大约40年(808-846年),从唐宪宗到唐宣宗,牛党胜出,李党离开中央,但牛党也是衰弱了。

(牛:牛僧孺为首,多出身于进士,主张以进士取人)
(李:李德裕为首,多出身于世代公卿,对科举制度不满)

唐穆宗是唐朝第二个完全是被宦官拥立的皇帝(第一个是唐代宗),拥立他的宦官包括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当时宦官有分为两派,一派拥立唐穆宗,一派拥立李珲。想当然的,最终拥立唐穆宗派系胜出,另一派被杀。唐穆宗死后,唐敬宗继位,宦官们并没有干涉唐敬宗的继位,但唐敬宗在位两年过后,被宦官刘克明所杀。之后刘克明也被其他人发兵讨伐杀死。

826年,宦官韦处厚、王守澄商议之后拥立唐文宗。唐文宗喜读《贞观政要》,把唐太宗当做自己的政治偶像,且即位后勤于政事,故唐文宗即位后开始酝酿剪除宦官的计划。831年,唐文宗用宋申锡为相,密谋诛灭擅权宦官王守澄。但因谋事不密,王守澄先发制人,最终失败。唐文宗不甘失败,就在835年发动第二次除宦计划。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然而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李训、郑注等人被杀。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从而埋下了晚唐藩镇、宦官相冲突的种子。

840年,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相对被削弱了。对于宦官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阳为,实则冷淡的手段。

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会昌灭佛”。

846年,诸宦于禁中密定接班人,最终选定唐宣宗,原因是唐宣宗看上去很好被操控。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在他的管理下,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晚唐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874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黄巢响应他一起起义。两军联合打下一大堆郡县,把唐朝政府吓到不要不要的。876年,唐朝政府想到既然打不过,总可以招安吧,于是就招安王仙芝。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迷了心窍,表示愿意接受任命。黄巢得知这个消息,真的是要气死了。他带了一群起义将士,到王仙芝那里,狠狠地责备王仙芝。王仙芝自己知道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派来的宦官赶跑。

冲突之后,王仙芝与黄巢分兵作战,这严重削弱了义军实力。878年,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881年,黄巢攻进长安,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带着妃子,逃到成都去了,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进入长安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兵士们看到人群里的贫苦百姓,就把自己得到的财物散发给他们。过了几天,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叫大齐。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但是,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占领过的地方,都没留兵防守。几十万起义军进入长安以后,四周还是官军势力。没有多久,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黄巢派出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但是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朱温竟投降了唐朝。883年,唐军反攻长安,黄巢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然后被杀,黄巢起义结束。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并把尸体丢进江里,史称“白马驿之祸”。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定都开封。

好了,这就是唐朝接近300年的历史,那我们下一篇见!


上一篇: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隋朝)

下一篇: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隋唐时的文化发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