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文学、史学及艺术)




学术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许多贵族都沦为了庶民。但是,庶民也要吃饭的嘛,于是为了生计他们只好去教书,从而导致了教育的普及化。同时,人民空闲的时候会从事一些文化活动,因此养士之风极其强盛,主要的例子就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四位热爱招纳贤士,且不论高低贵贱,一律给予厚待。因此他们都能得到门客们的忠心,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机密情报。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为了加强自己国家的国力,争相招贤,即使是平民。只要你有才能,你也可以当大官,这就是“布衣卿相”的典故。

有才能的人见到社会动乱,旧礼教已经无法再束缚人心,因此提出新学说及救世济民的方法,以解释当时的纷乱社会。国君非常重视人才,采取“兼而礼之”的态度,允许各派相互辩驳,而正是各国国君的这个想法,因此思想界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几个主要的学术派别,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兵家。当然,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出现不少学术派别,在这里就先简单地提一下。

1)名家

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因为辩论的课题通常只和政治有关,因此被冠上“诡辩”的名号。(白马非马论)

没落原因:①不受上位者的支持,②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2)阴阳家

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没落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

3)纵横家

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没落原因:西汉建立之后,王权稳固统一,这时纵橫家的思想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当权者,所以慢慢的纵橫家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4)杂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代表人物吕不韦。

没落原因:①吕不韦饮鸠自尽,②太杂,没有自己的特色。

5)小说家

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没落原因:因为很多消息都是来自小道,因此不被世人看重。

6)农家

注重农业生产。支持农家者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没落原因:①农家的书本多是教人怎么种植,而非学理。②农家的最高理想是与民同耕,就是说君主大臣也应该一起下田种田,虽然这只是一个平等阶级的口号,但还是不被儒者所容。

~~~~~~

好的,是时候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了,让我们一个一个来探讨吧!

1)儒家

创始人孔子,在中期及晚期,则由孟子、荀子来发展孔子的学说。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A)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人,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孔子主张宽恕容人,孝顺父母,并且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孔子的学说要求当政者体察民情,反对苟政与任意的刑杀。而关于他的核心“仁”,“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要求恢复周朝礼制,为政者应该严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规定。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广开思学,主张“有教无类”,他曾经编制过《诗》(后人编为《论语》)《书》《礼》《易》《乐》《春秋》。

B)孟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主张性善(人们的是非、羞耻、恻隐之心是天生就有的,所以我们应该保留下这些美好的特质并把它们发扬光大)。孟子主张人应该善于律己,在艰苦的条件下训练,拒绝诱惑、不屈服于压力,才能成为伟人。此外,孟子也主张“仁政”“王道”,意思是说反对用武力兼并其他国家,而是应该以德服人。君主应该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思想。

C)荀子

荀子名况,赵国人,主张性恶(人生下来就是坏蛋,需要通过不断用礼仪教育才能培养善性)。在政治上,他主张结合礼、法两样来统治天下。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风的重要性。他也相信自然界中有自己运行的定律,应当是在顺应自然的条件下重视人事、发展生产、顺应时势而为。后世把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当成是“人定胜天”,其实是有点错误的,同一个人怎么会说出“天命有常”“人定胜天”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呢?所以,不能把“制天命而用之”当成是“人定胜天”,不然会乱套的~

2)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也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A)老子

老子名耳,楚国人。他崇尚自然,用道来说明天地万物,并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认为每件事都有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件事都可以转化。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当政者收重税,而国家应该回归到“小国寡民”,与世无争的原始境界,而不是你打我,我打你的样子。在人生观上,老子则劝人少私寡欲,一切顺其自然。

老子著有著作《老子》(也被称为《道德经》)。

B)庄子

庄子名周,宋国人,主张一切顺从天意,反对一切改革,他主张人应该超脱一切欲望、情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就是庄子提出的“齐物论”。

3)墨家

墨家创始人为墨子,名翟,主张“兼爱”“非攻”。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A)墨子

墨子认为社会万恶之源是因为人们的自爱和自利,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不义的战争。兼相爱,其实主张的就是爱人如己,就是“爱你等于爱自己”的感觉啦,只要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尚贤”“尚同”“非攻”,而对于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他则提倡“节用”“节葬”。在思想上,他提出尊天鬼神;同时也提出了“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力量来从事。



4)法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A)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国人,主张以法治本,以严刑治理人民。他认为社会历史在不断变化,因此当政者应该顺应局势来进行变革。他对于秦始皇建立专职中央集权的体制有很大的影响。

5)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A)孙武

孙武是兵家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孙子兵法》,这本书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结果者并非上天,而是人。它是世界军事学经典著作,是“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B)孙膑

孙膑提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必须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内得民心才能打赢一场仗。这套军事理论及作战原则至今仍然受到重视及运用。


文学

1)《诗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西周到春秋),反映了当地社会风情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2)《楚辞》

南方民歌汇集,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新的诗歌体裁。
(屈原:爱国诗人、主张改革的政治家)

史学

春秋战国时期有三本史书,分别是《春秋》《左传》《国语》。其中,《左传》是用来注解《春秋》的史书,因此也被称为《春秋左氏传》。

《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最早的国别史,当时诸侯国史书的汇集。

艺术

(音乐)成套编钟:湖北出土,可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
(绘画)帛画:湖南出土,用单线墨笔勾画出一个女子,画上方有一龙一凤,呈现了中国绘画基本的形式、技巧。

好了,这就是小编要和大家分享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文学、史学和艺术,有任何疑问的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下篇历史笔记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