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3)

 欢迎读者来猜一猜,这9条里哪一条/哪几条是真的?


1)老鹰40岁会重生

2)刺猬会在背上扎着水果带回自家巢穴吃

3)鳄鱼在捕猎的时候会流出虚伪的眼泪

4)老鹰为了让幼鸟早日学会飞翔,会把幼鸟推下悬崖

5)有种鸟的嘴会叼着树枝越过大海,累了就把树枝放海上,然后站在树枝上休息

6)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

7)温水煮青蛙

8)旅鼠会集体跳海

9)斑羚可以飞渡悬崖



等一等……文章题目似乎已经泄露了答案……可恶……

唉,算了。没错,这九条,全部都是假的。接下来的这几篇文章将会一个一个来击破这些欺骗了我们童年的谎言!


第七条:温水煮青蛙

童话:青蛙直接放到开水里面,青蛙就跳出来了;而把青蛙放到凉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不会跳出来,直到被煮死。

总有刁民想害朕



把青蛙直接放到滚烫的开水里绝对直接烫死,青蛙在进入沸水的过程中造成的烫伤,应该足够让青蛙丧失运动的能力了。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冷水里慢慢升温,青蛙会不会被煮死也不一定。

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整。

早在1869年,德国的科学家哥而茨就曾经煮过青蛙。他将一只正常的青蛙放入冷水后,以大约每分钟3.8℃的加热速率进行加热。青蛙在感觉到不适后是可以跳出来的。

而1872年,一个叫做亨滋曼的人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亨滋曼用90分钟把水从21℃加热到了37.5℃,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大约是36℃-37℃。如果加热到37.5℃,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也会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离死不远了。

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

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让青蛙无法察觉的温度变化和我们理解的用锅“煮”还是不一样的。

第八条:旅鼠集体跳海

童话:传说,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你不相信吗?迪斯尼在1958年拍摄的纪录片《白色荒野》中,就纪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自杀的场面。



旅鼠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大约20种小型草食动物的统称。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有的年份数量极多,有的年份又非常少见。由此就出现了各种传说。在十六七世纪,很多欧洲学者相信旅鼠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要空气条件合适,就能自发生成旅鼠。当时丹麦博物学家奥尔·佛姆为了驳斥这种说法,首次对旅鼠做了解剖,证明旅鼠的解剖结构和其它啮齿类动物类似。

旅鼠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突然从天而降的感觉,是因为它们的繁殖力强得惊人。旅鼠出生大约一个月后就能繁殖,一只雌鼠每5周就可产下一窝大约8只小鼠。在条件适宜时,一个旅鼠种群的数量一年之内就能增长10倍。大约每4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出现一次顶峰,之后又锐减,少到难以寻觅。那么多的旅鼠到哪里去呢了?

在旅鼠数量剧增,当地的食物变得稀少时,旅鼠和其它动物一样,会向其它地方扩散。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会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自杀的源头。

另外,作为社交恐惧症患者,随着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交流和压力,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从而使其繁殖力下降,变得更有攻击性。在群体密度过大时,旅鼠的反应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更倾向于攻击其它旅鼠,乃至出现自相残杀。


你或许会说:那部纪录片呢?

其实,那部纪录片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摄影组到北极地区向因纽特小孩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下悬崖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在等了两天之后,不耐烦的摄影组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




第九条:斑羚飞渡悬崖

童话:一大群斑羚被猎人逼到悬崖边,在头羊的组织下,小羚羊踩着老羚羊的背跳到,悬崖对岸逃生,老羚羊却为此甘心坠崖。这个故事来自沈石溪写的小说《斑羚飞渡》。


问题是,这张图画的也不是斑羚

首先生活在郁密丛林里的斑羚和鬣羚并不聚成大群。《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一大群”不会出现。其次,斑羚擅于攀岩,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难不住它们,用不着这么舍命。最重要的是,这样根本不符合物理啊啊啊啊啊啊!

通过沈石溪老师的讲述,可推断出他笔下的斑羚,只能是分布在西双版纳的长尾斑羚(N. caudatusy),而且极有可能是它的亚种灰斑羚(N. c. griseus)。

灰斑羚栖息在亚热带丛林山区,经常在密林间的台地和峭壁边活动,啃食青草、树叶和嫩芽。借助灰褐的体色,它们隐蔽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斑羚擅于攀岩,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难不住它们。在悬崖活动时,它们主要靠之字形的小步跳上下山。

灰斑羚,尤其是雄性灰斑羚,经常会单独活动。在发情期的秋末冬初,它们才会和几头雌羊一起聚集成临时的小繁殖群体。而且雄性灰斑羚变老了以后,可能再也不去参加繁殖性的聚集,而任由自己在林中游荡,孤独终老。

所以《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七八十头的群体不会存在。老雄羚也不会出现在群中,更不可能存在号令众人一言九鼎的头羊。而且对于这些日常根本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动物,它们会在穷途末路时相互关照么?


而且,斑羚根本不畏惧悬崖。

灰斑羚栖息在亚热带丛林山区,经常在密林间的台地和峭壁边活动,啃食青草、树叶和嫩芽。借助灰褐的体色,它们隐蔽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斑羚擅于攀岩,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难不住它们。

斑羚的蹄子很尖,因此只要找到一丁点儿“平面”,它们的蹄子就可以像钉子一样踩在上面。斑羚的蹄是“偶蹄”,蹄上长着两个间距相当宽的趾,这样一来即便一时找不到平面,斑羚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偶蹄插进岩壁缝隙,以固定身体。

在峭壁发呆的三小只


所以如果斑羚在悬崖边和人类相遇,它们才不会纵身跃下悬崖寻死。它们会面无表情蹦蹦跶跶地走下悬崖,只留下目瞪口呆的我们。


结论:人类特别擅长给动物强行加戏,最后感动了自己!


我笑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1)

我笑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2)



更多文章:https://myblog20012001.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24.htm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