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北宋extra)




还没看北宋历史的童鞋,麻烦转换频道至这里: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北宋)

好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来补坑的,谁叫北宋历史很长呢?小编打字的时候都打到晕了,为了体谅读者,小编还是把一部分北宋历史搬来这里好了。

北宋重点笔记:

强干弱枝

在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过程中,宋太祖经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藩镇长期割据局面的再现,如何使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短命朝代,于是在北宋建国之初便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其目的及情况可大致表述如下:

1)消除藩镇割据

为扭转地方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势,太祖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势,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设「帅、漕、宪、仓」四官分掌地方之军民、财政、刑法、粮食,直接向中央负责。此外,为了削弱地方兵力,宋太祖安排定时更换统兵将领,这样一来要造反也没那么容易了。

2)防止兵变重演

五代十国时,武人专政篡弑、兵将哗变拥立之事迭生,后周太祖郭威如此,就连宋太祖本人亦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得国。因此,当他当上皇帝后,为了防止此类事件重演,遂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欢之机,晓喻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告老辞职,史称“杯酒释兵权”。另外,挑选地方军队中强壮者编入禁军,但是不设置最高元帅,禁军由皇帝管理。

3) 增加中央收入以及加强司法权

唐朝中叶以后,地方擅行收税自肥,造成中央国库空虚。为改变这种反常状态,太祖便将财权统制于中央,在全国十五路设转运使,直接向中央负责。为了改变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宋太祖下令设置提点刑狱用来掌控司法,规定死刑需要报请中央复审。

4)维持王朝久安

宋太祖的“强干”政策不仅是为了加强中央政权,还是为了加强皇权,以便赵氏得以一直稳住天下。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在其下添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以分其权。另又以枢密使分取中书令的军政权,以三司使分取中书令的财政权。

此外,政府规定把节度使驻地外的州属变成直属京师,以削弱节度使的力量,集中行政权。并且派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采取三年一易法,让州县长官频繁调动。设置通判协助州郡长官,各州的公文必须经过州长官以及通判连署才可生效。


影响:

1)稳定了政局,巩固统一局面。

2)军权集中使军队力量在互相牵制中被削弱,降低了防御能力。

民众不愿意当兵,因此只有旷悍失业者当兵,军队素质下降,且无法实施严格训练。另外,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也使得宋军战斗力减弱。由于北宋边事吃重,急需武力,因此只好增加兵额,结果兵越来越多,国势越来越弱。

3)政权集中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冗兵、冗官大量加重财政负担以及社会危机。

北宋时期官吏多,而且大多数都是冗官,工作效率差,一个人可以做的需要数人一起做,还喜欢互相推卸责任,导致政治陷入瘫痪。重点是,北宋后期的皇帝没有驾驭群臣的能力,导致皇帝也做不了什么。

4)财政集中使得统治层日渐腐化,挥金如土,使国库变得空虚。

北宋时期优宠士人,冗官充斥着整个朝廷,因此需要支付大量薪水。君主挥霍无度,对有功大臣、军人等胡乱赏赐,爽爽就给你一箱金条,爽爽就给你一罐珠宝。另外,和他国的战争也导致了庞大的军费,此外,由于每年需要送给辽夏两国“岁币”,导致经济更加捉襟见肘。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改革,但不被宋仁宗采纳。

1067年,非常仰慕王安石的宋神宗继位,并非常器重王安石,把王安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1068年,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提倡的改革有以下这些:

1)置将法

大裁冗兵,于各路置将,“兵知其将,将知其兵”,不再轮番交替。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

十家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自备弓箭以训练。

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3)保马法

养马的人民可以免掉部分赋税。

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军马数量,节省官府养马的开支。

4)制置三司条例司

为了规划财政收支,王安石建议把新设的中央财政机关交给丞相管理。

5)均输法

为了节省价款以及运输费用,王安石提倡京师所需要的物资应该在路程比较近的生产地区采购。

均输法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6)农田水利法

鼓励人们帮助政府建水利,垦荒地。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7)青苗法

如果农作物青黄不接,政府贷款或者是借谷物给农民,半年后归还,加利息两分。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8)免役法

不愿或者是不能服役者可按照贫富分为九等,交纳“免役钱”,原本就免役的人也需要交“助役钱”。

这样确保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9)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土地的肥沃程度收赋税。

这样一来,豪强地主没有办法瞒其土地,也无法逃税。

10)市易法

出钱在开封设置“市易司”,平价收购商贩积压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卖出。

这样可以稳定物价,并限制大商人对于市场的控制。

11)改革科举制度

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

这样可以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原因,最终导致失败:

1)新法触犯地主、官僚等人的利益,因此他们联手反对新法。

2)用人不当(吕惠卿投机取巧)

3)新法的执行危害到百姓的生活,例如保甲法、青苗法。

4)王安石本人不接受批评,不善于团结变法派人士,导致变法派内部分裂。

因此,宋神宗死后,摄政的高太后立刻下令废除新法。




在这里,小编顺便说一说北宋时期的其他国家吧!

1)契丹/辽国

辽国人原本住在辽河上游一带,唐朝末年,一大堆汉人跑过来这里避难,因此辽逐渐变得强盛。916年,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并称皇,建契丹国,定都上京,史称为辽太祖。他在位时,任用汉族和知识分子定典章制度。

辽太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后向南部发展势力,并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上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改国号为辽。

北宋统一后,两度攻打辽国以拿回燕云十六州,都以失败告终(宋太宗时期)。之后,宋真宗时期,在被宋打败之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双方都不再有大战,并且和西边的西夏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虽然澶渊之盟中有说到双方结成兄弟国,但辽国的行为一点也不像兄弟会做的事情啊~辽国欺北宋军力弱,三番四次向北宋索要边地,因此被宋人所怨恨。

1120年,金国攻破了辽国上京,之后的五年就是金兵一路攻打辽国,追击辽国皇帝。1125年,辽国皇帝被抓,辽灭亡。

2)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中的其中一支,住在宁夏、甘肃等地。

党项族首领被称为夏国王。1038年,夏国王元昊称帝,定都兴庆。他仿效宋朝建一套官制、兵制,重要的官职也交给汉人来当。

元昊称帝后屡次攻打北宋,使得人民生活难以安宁。1044年,宋夏双方打到要生不死之后,签订了和约,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而西夏则对北宋称臣。和解后,北宋封元昊为西夏国主,并重新开启边境。

虽然双方是签订了和约,但貌似双方都不是很守规矩,在1044年第一次大战争之后,双方又接连发生了四次大战争,分别是发生在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时期。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1127年北宋被金国灭掉,并建立了南宋,南宋和西夏之间不再接壤,小编相信他们还是会继续打下去的。

1227年,蒙古军攻打西夏,西夏灭亡。

3)金国

金国女真族原本住在黑龙江、松花江、长白山一带,并且由完颜部发展女真族。当时辽国强大,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族首领,带领人民抗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人称金太祖。

随着时间的变迁,金国逐渐崛起,辽国相反的渐渐腐朽,因此金国趁机占领了辽国许多土地。1120年,金国、北宋联盟围攻辽国,1125年,金国抓住辽国皇帝,辽灭亡。

还是1125年,金国南下攻打北宋,直取汴京,宋徽宗让位给宋钦宗,然后自己连夜南逃。之后,金国围攻汴京,但在大将李纲的死守下,金军多次败北,宋钦宗乘机派人和金国签订和约,金国撤军。这就是第一次开封围城战(1125年-1126年)。【汴京就是古时候的开封。】

金国撤军后,宋徽宗觉得汴京安全了,就回到来汴京。结果金国违反和约,发动第二次开封围城战。1127年,汴京被破,金国入内大肆抢掠,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后妃、赵氏宗室等北去,史称为“靖康之耻”。

1234年,蒙古军打败金国,金国灭亡。


这就是补充了的北宋历史笔记,有任何想讨论的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等你的留言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