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点笔记:
1)强干弱枝(外面)
2)“澶渊之盟”
3)庆历新政
4)王安石变法(外面)
5)靖康之耻
(在这五项之中,由于有些太长了,为了避免读者读到晕去,小编把一部分的重点搬去另一篇文章了。)
北宋是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9位皇帝,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谥号 |
在位时间 |
庙号 |
英武圣文神德帝 |
960-976年 |
太祖 |
神功圣德文武帝 |
976-997年 |
太宗 |
文明章圣元孝帝 |
997-1022年 |
真宗 |
神文圣武明孝帝 |
1022-1063年 |
仁宗 |
宪文肃武宣孝帝 |
1063-1067年 |
英宗 |
英文烈武圣孝帝 |
1067-1085年 |
神宗 |
钦文睿武昭孝帝 |
1085-1100年 |
哲宗 |
圣文仁德显孝帝 |
1100-1125年 |
徽宗 |
恭文顺德仁孝帝 |
1125-1127年 |
钦宗 |
宋太祖
960年,后周北部传来契丹、北汉联合南下的消息,因此后周皇帝派出赵匡胤抵御。他的军队在行走到陈桥驿后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即为宋太祖。赵匡胤回师开封,逼迫周恭帝退位。
北宋建立时,北部有辽国、北汉;南部有南越、南唐等国家。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攻破经济富庶的南方,再进军北汉。
961年与969年,宋太祖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用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976年,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官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赵光义立刻即位,并马上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关于宋太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影响,请点击这里。(因为有点长,因此把它放在另一篇)
宋太宗
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宋太宗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宋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
另外,宋太宗还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太祖的突然逝世一度使得北宋统一事业暂时停止,但过了不久宋太宗就继续了。979年辽朝援兵失利,导致宋军攻破太原,灭掉北汉。宋太宗认为辽军实力不强,不足畏惧,不顾大军疲劳,决定挟灭北汉之余威兴师伐辽。宋太宗御驾亲征,率10万大军杀进河北,意图收复中原在后晋时期失去的幽云十六州,结果在高梁河误入陷阱,兵士死伤惨重,宋太宗差点被抓。986年,宋太宗乘辽圣宗刚刚即位之机兵分三路,二次伐辽,史称雍熙北伐。北宋东路军孤军深入,被辽军击溃。辽军随即反击其他两路宋军,宋军惨败。997年,宋太宗因在高梁河得到的箭伤发作而病逝,北宋转为守势。
宋太宗死后,宋真宗继位,北宋也正式进入全盛时期。
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他也能注意节俭,因此社会较为安定,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1004年,辽国猛攻北宋,在主战派的人的劝说下,宋真宗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因此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如下:
1)辽国、宋国结为兄弟之国,宋国为兄。
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3)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宋真宗虽然是建立了“咸平之治”,但也有毛病,那就是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觉得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加上国内一片祥和,因此应该好好庆祝一下,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副宰相王钦若就给宋真宗提出了举办一场“封禅”大典。“封禅”是封建帝王祭拜天地的大型典礼,看上去是祭拜天地,实则是自吹自擂。
宋真宗一听:哇,超棒der,一想到人民全部跪在我面前歌颂我的伟大,高呼万岁,想到就™爽啊!但他也担心宰相王旦会反对这个意见,于是就找一天请王旦来宴饮,并给了王旦一樽酒让他回家慢慢喝。王旦回到家后打开一看,全™是珠宝啊!于是,王旦就从犹豫派瞬间转成支持派,还是很支持那种,支持到“连续五次上书给皇帝,请求皇帝举行封禅大典”这种地步。
1008年,封禅典礼在王旦的主持下进行。宋真宗很开心,因为可以显摆;王旦很开心,因为有™的一大堆珠宝;王钦若很开心,因为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他迟早发达。嗯,大家都很开心,除了国库。单单是这么一个封禅典礼,就花费了大概八百多万贯。宋真宗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由于装神弄鬼的折腾,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
从1008年到1016年,宋真宗一再热衷“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听任王钦若、丁谓等“五鬼”参与朝政。他晚年更是神魂颠倒,甚至满口胡话,进入了迷狂状态,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1022年,宋真宗病逝,宋仁宗继位。
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总体而言,赵祯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誉为“守成贤主”。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1025,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1043,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十个改革如下(就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型):
1)澄清吏治
a)明黜陟
严明官吏升降。宋仁宗时期,官员升迁采用“磨勘” 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问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范仲淹提出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b)抑侥幸
限制官僚滥进。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范仲俺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c)精贡举
严密科举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避免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经书的意义和道理。另外,学生在学校必须学习了一段时间才能去应考。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d)择官长
慎选地方长官。范仲淹认为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e)均公田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2)富国强兵
a)厚农桑
重视农业生产。范仲淹建议朝廷降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b)修装备
整治军备。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c)减徭役
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3)厉行法治
a)覃恩信
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
b)重命令
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在军事外交方面,辽和北宋那时候还处于“澶渊之盟”,1042年,辽乘北宋内外交困的时候,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北宋每年需要向辽交纳“岁币”以便双方互不侵犯。
反倒是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在1038年帝,国号夏,史称西夏。他坚持要打北宋,导致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1040年到1042年,两国发生了三次大战,都是以宋军先盛后衰,被西夏打败作为结尾。而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且与辽国关系恶化。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两国在1044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1063年,宋仁宗重病不起,最终病逝,人民都痛哭失声。远方的辽国知道宋仁宗的死讯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由此可知宋仁宗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宋英宗
宋英宗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宋英宗的坏话,致使宋英宗和曹太后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后劝解了曹太后和宋英宗,双方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1064年,宋英宗病愈,并亲自朝政。宋英宗在位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
1066年,宋英宗再度生病,1067年病逝,宋神宗继位。
宋神宗
宋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并颁布了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关于“熙宁变法”的详细情况,请点击这里。
熙宁新法虽得到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实行起来举步维艰,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神宗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而这时的神宗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
1076年,王安石儿子去世,王安石悲痛欲绝,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之前一直不让他辞职的宋神宗也只好让他辞职修养。直到1086年王安石去世,他也没有回来过朝廷。
不过,宋神宗之所以会不听取王安石意见,主要是因为想保住皇位。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他实行了“元丰改制”,虽然目的是很好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彻底的机构体制改革,因此他徒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办法实行。
让我们来看看“元丰改制”的两项重点:
1)
对中央机构进行整改,适当合并机构,裁减官员,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另外,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统管中央行政。
(中书:宣布皇帝命令,批复臣僚奏议,决定重要官员的任免,下设吏房等八房办事机构)
(门下:主管审议中书省所定事宜)
(尚书:执行机关,设宰相,分六部,行使实际权力)
(尚书:执行机关,设宰相,分六部,行使实际权力)
这样一来,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
2)
宋神宗统一了全国官员的薪金,原来只领薪金的虚官,改为相应的阶,以阶级领薪金,以便于对官员的考核和使用。
1085年,宋神宗因为对西夏的战事中惨败,因此重病不起,最终病逝,宋哲宗继位。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当时年仅10岁的宋哲宗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称“元祐更化”。
宋哲宗
1085年,宋哲宗继位时年仅十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直到1093年高氏去世,宋哲宗才开始亲政。宋哲宗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
在高氏掌权的时候,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宋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宋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到了宋哲宗十七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这是宋哲宗不爽的其中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宋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宋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侍读,想教育宋哲宗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赵煦仰慕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的宋仁宗。哲宗散步没有踩死蚂蚁,君子们高呼万岁,盛赞仁德。哲宗的宫殿四壁有些空荡,君子们便上奏要求挂上《无逸》《孝经图》二图。哲宗喜欢诗词歌赋,君子们立刻上书反对,希望皇帝不能浪费时间,应该多看经史子集,学习治国之道。乃至皇宫突然在民间寻访乳母,士大夫们都会因此怀疑,生怕是小皇帝早恋,沉溺女色不修私德,因此纷纷上书告诫其自重。试想想,如果你的私生活一直这样被其他人干涉,你一定会超级不爽。没错,所以宋哲宗对于这些旧党大夫非常的不爽。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宋哲宗一当政就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一切都是深深的怨念啊。。。
宋哲宗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1100年,宋哲宗逝世,由于宋哲宗没有儿子,因此由弟弟宋徽宗继位。
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面对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开始整顿朝政。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加上蔡京擅长书法,因此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蔡京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
1120年,北宋和金国联盟,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但由于北宋军是真的菜,所以最后燕京还是被金国拿下。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
宋徽宗时期不时有起义发生,宋徽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1111年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有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1121年,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由于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于1120年率众起义,1121年被抓,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另外,北宋朝廷虽然镇压了方腊起义,但并没有吸取教训,革新政局,而是更为黑暗腐败。
1125年,他让位给儿子宋钦宗,1127年,他和儿子一起被金兵押送回金国,1135年,宋徽宗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
宋钦宗
1125年,金国在消灭了辽国之后,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朝,直逼宋朝国都开封。宋徽宗惊恐地抓住领枢密院事蔡攸的手说:“真想不到金军敢这样长驱直入!”说着气塞昏迷,跌倒在床下。群臣赶快灌药急救。宋徽宗赵佶苏醒过来,伸手索要纸笔。内侍呈上纸笔后,赵佶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于是,二十六岁的太子赵桓受父宋徽宗赵佶禅让登基,是为宋钦宗。
1126年,金兵南下,并攻破了汴京,金帝把宋徽宗和宋钦宗贬为庶人。1127年,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耻”。
在被押往金国的路上,宋钦宗受尽屈辱。1156年,宋钦宗去世,原因是金海陵王完颜亮命宋钦宗出赛马球,赵桓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宋钦宗的死讯直到1161年才传到南宋,宋高宗表面上痛不欲生,内心却为无人威胁自己的皇位而暗自高兴,不过,这是南宋的事了,暂时不谈。
这就是小编要和大家分享地历史笔记,关于北宋强干弱枝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详细资料,请点击这里。那,我们下篇笔记见!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