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清朝)(鸦片战争前)

喔,终于来到最后一个朝代了!坦白说小编还是有一点不舍,毕竟这几个星期都和这些中国历史奋力拼搏,不知不觉就已经有感情了~但是,不代表小编会在这篇笔记过后就停下脚步哦!在之后的笔记,我们还会继续去看中国近代(鸦片战争18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以及中国现代(1949年至今),然后我们的中国历史笔记才会正式结束。

相信比较细心的小伙伴都可以发现小编在中国这两个字上特意加黑了,大家应该知道是为什么吧?(没人答)没错!!中国历史笔记结束后,小编会继续去寻找其他的历史,例如西方国家的历史、二战历史、近代历史,以及我们马来西亚的历史!当然,现在也只是说说而已,毕竟小编现在把所有写笔记的精力都花在历史笔记上,导致生物笔记久久未更新(捂脸)想要出的化学笔记和高数笔记也迟迟未开始(再度捂脸)

废话说够了,开场白字数也应该凑足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我们最后一个朝代的历史吧!

汉朝时期,我们用的是皇帝的谥号,例如汉高祖、汉武帝,这是因为当时他们的谥号非常简短,因此很好记。从唐朝开始,我们就用他们的庙号来称呼他们,例如唐太宗、宋高宗,这是因为他们的谥号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越拉越长,越拉越长,越拉越长,比小编还能拉。来到明清两朝,我们就改用年号来称呼他们了,例如嘉靖帝、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为什么呢?

原来,汉唐宋时期的皇帝啊,单单一个皇帝都不懂有多少个年号,小编随便抽一个之前有说到的宋真宗,在他掌权的时期,就有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五个年号。所以,如果要用年号来称呼宋真宗,要用哪个好呢?用一个咸平吧,又对其他四个不尊重,当他们是屁哦?!用五个吧,学生的大脑又要爆炸了,这样搞法都不知道要怎么背才背的到了/(ㄒoㄒ)/~~重点是!五个都算少了,你看看隔壁的武则天,掌权+在位时期就换了17个年号啊啊啊啊啊!要是年纪小小就真的要背完这些年号,小编相信武则天会成为很多人的心理阴影+日后的报复对象。

说到这里,小编发现小编隐藏许久的废话机能跑出来了——不行,这是笔记,要严肃——屁话说完了,让我们来看看清朝时期的皇帝吧!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年号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1636-1643

太宗

崇德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1643-1661

世祖

顺治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1661-1722

圣祖

康熙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1722-1735

世宗

雍正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1735-1796

高宗

乾隆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1796-1820

仁宗

嘉庆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1820-1850

宣宗

道光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1850-1861

文宗

咸丰

毅皇帝

1861-1875

穆宗

同治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1875-1908

德宗

光绪

-

1908-1912

-

宣统

    


小编会在嘉庆帝之后就结束笔记(1820年),而不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时候(1840年)。虽然鸦片战争发生是代表中国近代以前结束,近代开始,但为了避免把道光帝的统治时期分成两篇文章而造成混乱,因此小编选择让这篇笔记提早个20年结束。






 满族原本是女真族,并分为三部(海西、野人、建州)。努尔哈赤是建州的首领,他以赫图阿拉为根据地,用武力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创造满文、制法律、立八旗等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将袁崇焕的军队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

崇德帝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1627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宁远城,和明朝守将袁崇焕对战。虽然最终失利,但他在1630年通过离间计,使得明朝崇祯帝杀害袁崇焕。皇太极先后打败了朝鲜和漠南蒙古后,于1636年称帝并把国号从“后金”改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帝

顺治帝继位的时候才5岁,因此由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开始一人独揽朝政。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后来清廷下令停止弊政,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清朝定都北京后,南下剿灭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如史可法、马士英相继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1650年,多尔衮去世,使得顺治帝可以提前亲政。

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1657年,他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到顺治末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順治帝最宠爱的妃子皇贵妃董鄂氏因丧子之痛,于1660年猝死。这使得顺治帝痛不欲生,有了出家的念头。虽然最终没有出家,但却在1661年感染天花而去世。

福临自亲政一开始,也曾雄心勃勃,力图振兴国祚,政治一新,但却力不从心,致使矛盾重重,他已疲惫不堪了。他已自觉骨瘦如柴,体力不支,难以挨到四十岁,顶多勉强可以活到三十。他的精神支柱已轰然坍塌,已觉不久于人世,再也无力支撑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了。

康熙帝

1662年,康熙帝即位。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帝继位时才八岁,因此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1667年,索尼病故,之后鳌拜即杀害苏克萨哈,并和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1669年,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们原本请奏皇帝要判鳌拜死刑,但康熙念在鳌拜的功劳而不杀害他,只是把他关起来。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甄别官吏,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实操朝政大权。

康熙帝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汉军和汉军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然而全国统一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

因此,1673年,康熙下定决心要撤藩,而这引起三藩的不满,进而引起战争。吴三桂率先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之后狄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纷纷反叛。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最终,1678年,吴三桂忧愤成疾,最终病死,他的儿子吴世璠继位。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被平定。

1673年,尚可喜得知吴三桂反叛后,为了表示忠诚,以广东弹丸之地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为清政府平叛创造有利条件。1676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把他软禁起来,并举起了反清大旗。尚可喜被软禁到死。1680,尚之信被捕,并被赐死。

1674年,狄精忠响应吴三桂反叛。1676年,狄精忠被抓获,只好投降,但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1680年,狄精忠被凌迟处死。

三藩之乱,虽然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破坏,但战争结束后,清王朝逐步开始开始走向最强盛的时期。而年轻的皇帝康熙,也在战后赢得了空前的威望,开始了其一生辉煌的帝王生涯。同时,战争结束后,清王朝向云南迁移了大量汉族民众,大大开发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同时,战争中台湾割据政权的参与,让清王朝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最东南。

另外,1661年的时候,延平王郑成功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礼待南明宁靖王朱术桂。1683年,康熙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清兵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了全国。

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在军事方面,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康熙帝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

然而,康熙晚期的时候,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

雍正帝

177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继位。1723年,雍正帝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雍正朝还加以完善密折制度。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密折。皇帝通过密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人口急剧增长。。雍正废除了贱籍,于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对外方面,1723年,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被平定后雍正帝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边界。

雍正帝还加强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陆生楠著《通鉴论》十七篇,论述封建、建储、兵制、君臣关系、无为而治等问题,涉及到当朝朋党之争等敏感问题。雍正帝说他“借托古人之事几,诬引古人之言论,以泄一己不平之怨怒”, 下令将其在军前正法。也在军前效力的监察御史谢济世,借着批注《大学》,“毁谤程朱”,对理学提出责难,雍正帝命在处死陆生楠时用其陪绑,以示惩诫。同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雍正帝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

1735年,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继位。

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1735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从1747年到1775年,乾隆帝成功地平定了边疆,并扬威西南。准噶尔、缅甸、大金川、小金川纷纷被打败。

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他首先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在这些谕旨中,他指示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必须将求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还为征求遗书制定了具体政策:“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扰”。

1765年至1795年,库银长期保存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清朝进入了人们赞称为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时期,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 。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

然而,乾隆帝在中年以后,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乾隆帝本人的生活是极为奢侈的,他多次巡幸各地,游山玩水,靡费特甚。他大兴土木,任意挥霍,耗费了大量的国帑。

同时,吏治败坏也成为乾隆后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乾隆帝晚年宠信和珅,导致和珅专权,贪赃枉法,严重破坏了吏治。和坤秉政期间,他利用乾隆帝年老昏聩,喜谀厌谏的思想,报喜不报忧。一方面积极经营,扩大权势,“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一方面凭借自己的权势索取贿赂。

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和珅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白莲教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被处死。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事件。

1796年,乾隆帝退位,嘉庆帝继位,虽然是嘉庆帝当皇帝,但实际上还是乾隆帝掌权。1799年,乾隆帝去世。

嘉庆帝

1796年,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嘉庆帝继位,并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1799年,乾隆帝去世,嘉庆帝亲政。

嘉庆帝一有实权就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面对乾隆末年的种种弊端,颙琰也努力扭转。乾隆末年权臣当道,言路堵塞。颙琰首先“诏求直言,广开言路”,鼓励大家向皇帝提意见,还褒奖起复了部分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

对于官员的玩忽职守之风,颙琰首先从自己做起,学习先帝,勤于政事。每天一大早就起身阅读祖宗实录,批阅奏章,早饭后还召见大臣。对于拖拉延搁的现象严斥不贷。

在军事上,嘉庆帝分别平定了川楚教乱、镇压东南匪乱以及天理教起义。

嘉庆帝重农抑商,他多次禁止开矿。在位时期正是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几十年了,但嘉庆帝对此一无所知,继续严守先君之制,重农抑末,压制各地工矿业,闭关自守,清朝只能沿着衰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英国从雍正朝开始不断对中国输入鸦片,嘉庆年间颙琰多次重申和进一步严格鸦片禁令,对抑制鸦片泛滥有一定作用。

1811年,嘉庆帝禁西洋人在内地居住,并禁止人民人接触天主教。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访华,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发生分歧,由于赶路紧急,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路途劳累,阿美士德坚持稍事休息。结果,负责带领觐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向嘉庆帝谎称英使生病。因此他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


这就是中国近代以前的最后一篇笔记,下一篇,在经过短暂的20年后,我们就将正式进入中国近代史。那,我们下篇文章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