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魏晋南北朝)

不得不承认,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真的让人非常混乱,到底谁打谁,谁又被谁打了?因此,小编先放上一张图片让读者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图,希望能够不让读者那么混乱:

a)魏
b)西晋
c)十六国
d)东晋
e)南朝宋
f)南朝齐
g)南朝梁
h)南朝陈
i)北魏
j)东魏、西魏
k)北齐、北周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其实就是由三国时期曹丕篡汉所得来的,公元265年被司马氏篡位而被灭,话不多说,让我们先来看看魏的众位皇帝吧!

~~我是分割线~~~


谥号/原名
在位时间
庙号
魏高帝
-
 -
魏太帝
-
 -
魏武帝
-
太祖
魏文帝
公元220-226
高祖
魏明帝
公元226-239
烈祖
魏少帝
公元239-254
 -
魏废帝
公元254-260
 -
魏元帝
公元260-265
 -

【魏高帝、魏太帝、魏武帝都是都是被魏的第一任皇帝魏文帝所追封,实际上他们不是魏的皇帝。】

【魏文帝时魏武帝的儿子,魏武帝是魏太帝的儿子,魏太帝是魏高帝的养子。】

~~~分割线~~~

公元220年,魏文帝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之后继位的魏明帝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是魏最后一个有实权的皇帝,后面的三个已经完全成为傀儡皇帝了。

魏少帝上位之后,实权基本上由曹爽、司马懿和司马师三人控制。公元240年,曹爽和司马懿两人手握实权,曹爽主政时,架空司马懿,重用他那边的人,而司马懿也一直诈病来减低曹爽对他的戒心。但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抢回政权,曹爽被灭,从今以后司马氏手握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受命总揽朝政。魏少帝联合几个人要反司马师,但被识破,联合的几个人纷纷被杀,公元254年司马师决心废帝,便作了一堆理由来废掉魏少帝,并推魏废帝上位。

魏废帝在位7年,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随着小皇帝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而有意讨伐,但消息被王沈与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而失败被杀。

至于魏元帝,从继位到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废掉傀儡皇帝曹奂,建立晋朝,史称西晋,魏亡。

~~~到西晋咯~~~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抢掉曹魏政权并建立西晋,定都洛阳。西晋存在仅51年,之后就被五胡十六国所取代。

还是老规矩,先看看君主列表吧~

谥号/原名
在位时间
庙号
晋宣帝
-
高祖
晋景帝
-
世宗
晋文帝
-
太祖
晋武帝
公元266-290
世祖
晋惠帝
公元290-307
-
晋怀帝
公元307-313
-
晋愍帝
公元313-316
-

【和魏一样,上面的三个皇帝都是被追封的,并没有成为西晋的君主。因此晋武帝是第一任皇帝。】

~~~结束~~~

晋武帝在抢掉曹魏政权后,再努力地把吴拍死。公元280年,东吴被拍死,这时候的西晋才算真正的统一了中国。

由于晋武帝本身威望很大(废话,都是能抢掉人家王位的了,还能不强?!),因此晋武帝在位时政局安定,南北交通恢复,农业生产也渐渐稳定。商业活动频繁。晋武帝在位的时候,裁撤了州郡的兵马,并大封宗室,种下了以后皇族内讧的问题。诸王不但有境内编户的部分户调和田租,还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这种种的因素,让诸王集财政、兵权、行政权于一身,而成为了西晋中的国中国。晋武帝还在世的时候,诸王都忌惮于他的能力,因此不敢轻举妄动,晋武帝死后,西晋失去了联系的重心,西晋面临分裂的局面。

此外,西晋时期,大量游牧部落迁移至此。由于迁入人口非常多,实际上已形成了割据势力,因此也为西晋灭国和五胡十六国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晋武帝实行了九品五正制、五等封爵,而让世家大族受益许多。在政治方面,世家大族世代出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形成了门阀统治的局面。在经济上,世家大族享有特权,还拥有很多土地,收入丰富。这种种偏爱世家大族的行为让晚期的晋武帝和世家大族都在富裕中生活日益荒淫腐化,晋武帝的一系列作风也造成西晋西晋社会奢靡之风四起,朝廷败坏。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逝,晋惠帝继位。由于晋惠帝本身没有什么能力,因此导致朝廷混乱、宫廷发生政变。从公元291年开始就是宫廷争权的开始。皇后贾氏有干政野心,因此一直通过手段来发动政变,以便可以手握大权。公元299年,贾后罢黜了晋惠帝后宫生的孩子,并于公元300年残害了他,因此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大为激化。统领禁军的赵王先忍不住,杀了贾后之后罢黜了晋惠帝,并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齐王、成都王、河间王不满,三个人发兵夹攻赵王。杀死赵王后,三人推晋惠帝复位,然而,这三个之后又自己打了起来,这次连长沙王、东海王也加入了战斗。

诸王各引效忠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民族参战,使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包括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因此史称为“八王之乱”。307年,东海王最终掌控了朝廷,毒死了晋惠帝,并拥立了晋怀帝,八王之乱这才结束。但这段时间,南匈奴和氐族流民已经分别建立汉国、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汉族北部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迁的周边外族相继建立了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311年,前赵的刘聪派兵攻打洛阳,复入晋怀帝,并纵兵烧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治被少数民族攻打后统治层全灭的事件,史称为“永嘉之乱”。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灭亡,共51年。


~~~西晋结束啦~~~


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高句丽六个北方少数民族,西南巴氐族,加上土著汉族共同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当然,实际上是不止只有五个民族,也不止这十六个政权,还有其他政权例如冉魏、崔魏、西燕等等。五胡十六国只是一个总称。


五胡十六国开始于前赵刘渊称王(304年)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北方出现了十几个国家。



国名
民族
始于-亡于
定都
前赵
匈奴
304-329
平阳、长安
北凉
匈奴
397-439
张掖
大夏
匈奴
407-431
统万城
后赵
319-351
襄国、邺
后秦
384-417
长安
前燕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后燕
鲜卑
384-407
中山
南燕
鲜卑
398-410
广固
西秦
鲜卑
385-400
409-431
金城
南凉
鲜卑
397-414
乐都
成汉
306-347
成都
前秦
351-394
长安
后凉
389-403
姑臧
前凉
汉族
314-376
姑臧
西凉
汉族
400-421
敦煌
北燕
汉族
407-436
和龙

再给大家统整一下各国的灭亡年份(按顺序)以及被谁灭掉:

1)前赵(329年)←后赵
2)成汉(347年)←东晋
3)后赵(351年)←冉魏
4)前燕(370年)←前秦
5)前凉(376年)←前秦
6)前秦(394年)←后秦、西秦
7)后凉(403年)←后秦
8)后燕(407年)←北燕
9)南燕(410年)←东晋
10)南凉(414年)←西秦
11)后秦(417年)←东晋
12)西凉(421年)←北凉
13)西秦(431年)←大夏
14)大夏(431年)←北魏
15)北燕(436年)←北魏
16)北凉(439年)←北魏


江淮以北区都是胡人的混战区,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中原人民为了逃避灾祸而南迁,使南方得到大量的能力。留居北方的汉人与胡人通婚,南迁的汉族则与南方土著通婚,这促成了民族大融合。这些都是造成十六国出现的因素。

在这么多国家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前秦。前秦是当时候偏强大的国家,在苻坚在位的时候,以汉人王猛为相,镇压豪强,并着重于农业。383年,苻坚率领大军攻打东晋,东晋派出谢石、谢玄迎战。在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打败了前秦军。这一场战争决定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南部的东晋收回部分失地,偏安局面维持;至于北方,前秦经过此战之后统治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混战。

相信大家都有看到,上面说到了东晋。西晋灭亡后,西晋皇族司马睿逃到南方,建立了东晋。虽然说东晋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实际上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一向来朝廷都是由世族大家来掌控。公元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刘宋,开启南北朝时代,东晋灭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晋元帝
317-323
中宗
晋明帝
323-325
肃宗
晋成帝
325-342
显宗
晋康帝
342-344
-
晋穆帝
344-361
孝宗
晋哀帝
361-365
-
晋废帝
365-371
-
晋简文帝
371-372
太宗
晋孝武帝
372-396
烈宗
晋安帝
396-419
-
晋恭帝
418-420
-

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后,司马睿迁移到建康,之后,西晋的很多贵族也南迁,史称为“衣冠南渡”。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就是北方来的那些世族),不重用吴氏世族,而让吴姓世族深感不满,因为当时候司马睿南迁的时候,他们也给予他极大的帮助。他们企图叛变,但最终失败了。虽然失败了,但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实力派世族意图叛变,夺取政权。322年,王敦作乱,弄到晋元帝忧愤而死,继位的晋明帝讨伐王敦,最终成功平定混乱(王敦之乱)。晋明帝去世后,晋成帝继位。公元327年,轮到苏峻反叛,最终仍被平定(苏峻之乱)。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从北方南迁的人民时常怀念家乡,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进行北伐。然而,由于君臣胸无大志,因此对于收复北方国土也只是想想,打仗这种事情主要还是交给那些有志之士去做。383年,淝水之战,东晋大胜前秦,本来这是收复北方的大好机会,但却因为君臣对于收复北方毫无计划,因此无法扩大战果。而且,虽然打赢了淝水之战,南方人民得以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迹象却完全没有改进。

404年,东晋大臣桓玄逼迫晋安帝退位,然后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了东晋。但是,刘裕本身也有野心,420年,刘裕废了晋恭帝,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灭亡。

~~轮到南北朝~~~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朝和北朝长时间对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先说南朝~~~

南朝的四个王朝都建都于建康。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宋孝帝
-
-
宋武帝
420-422
高祖
宋少帝
423
-
宋文帝
424-453
太祖
刘邵
453
-
宋孝武帝
453-464
世祖
宋前废帝
465
-
宋明帝
465-472
太宗
刘子勋
466
-
宋后废帝
473-476
-
宋顺帝
477-479
-

【宋明帝杀害宋前废帝,并要立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刘子勋的手下不理会,并在寻阳拥立刘子勋为王。此举得到全国州镇的支持,出兵讨伐建康的刘彧政权,史称“义嘉之难”。之后,刘子勋被抓并被杀害。】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宋武帝察觉当时世族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寒族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继位。由于宋少帝整天顾着嬉闹,因此被大臣所杀,并立了宋文帝。

宋文帝让宗室掌管朝政大权,同时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参与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现了宗室、士族、寒门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局面,至此政局稳定。在此基础上,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然而宋文帝后期屡次北征,由于准备不足,加上指挥错误,导致连续性的大败。宋自此无力再战。453年,宋文帝被儿子刘勋杀害篡位,但刘勋当皇帝不到100天就被他弟弟杀死了,而这个弟弟就是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在位前期在政治、经济、军制、户籍、礼制、税制等领域等领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其统治时期“寒人掌机要”(士族担任的高级官职的权力下移,成荣誉职衔,寒人以低级官职掌控实权)的政治局面全面形成;军事上,先后在458年于青州地区“四战四捷”、“破七城”击溃魏军侵犯。一时之间,宋的势力渐渐强大,人民也越来越多。然而,宋孝武帝统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简政的风格,开始居傲自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乃至恣意妄为,加重了百姓负担,以致原本在他在位前期逐渐出现好转的刘宋,在他统治末年走向衰败。更加gg的是,在他任间,发生了两次宗室战事,宗室你杀我,我杀你,非常混乱。

宋孝武帝死后,继位的宋前废帝还是大杀宗室,结果被宋明帝所杀。宋明帝继位后还是大杀宗室,造成宋孝武帝的子孙几乎死光光。宋明帝晚期出现大失误,造成许多地盘被北魏攻占。宋后废帝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将军萧道成渐渐掌握军权。宋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宋顺帝,并独揽朝政。479年,萧道成篡位,建国号大齐,史称为齐高帝,南朝宋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齐宣帝
-
-
齐高帝
479-482
太祖
齐武帝
482-493
世祖
齐文帝
-
世宗
萧昭业
493-494
-
萧昭文
494
-
齐明帝
494-498
高宗
萧宝卷
499-501
-
齐和帝
501-502
-

【齐文帝是死了之后被萧昭业所追封。】

【萧昭业荒淫无道,被齐明帝杀死。萧昭文本身就是齐明帝用来夺权的工具,萧昭文登基后,齐明帝又把萧昭文废掉。为了斩草除根,干脆把萧昭文杀掉。】

【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昏庸荒淫的皇帝之一,因为残暴荒淫被杀,且不被承认为皇帝。】

齐高帝崇尚节俭,反对奢靡,并且以身作则,将宫殿、御用仪仗等凡用金、铜制作的器具全部用铁器替代,衣服上的玉佩、挂饰等统统取消。齐高帝任用寒人掌权要,推行检籍法,严令整顿户籍,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与北方通好,维护边境安定。临终前,他告诉齐武帝要警惕晋和宋皇室手足相残的教训,齐武帝听从教训,上任后为政宽纾,人民得到10多年休养生息的时机,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他力行节俭,不喜游宴。通好北朝,减少军事调动,任用良吏,政事修明。在位的十一年间带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使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史称永明之治。

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萧昭业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萧昭业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之后,萧衍宣布举兵,并推上齐和帝,之后萧衍打进建康,杀死萧宝卷。502年,萧衍废掉齐和帝,另创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齐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梁文帝
-
太祖
梁武帝
502-549
高祖
萧正德
548-549
-
梁简文帝
549-551
太宗
梁安帝
-
-
萧栋
551
-
萧纪
552-553
-
梁孝元帝
552-555
世祖
梁闵帝
555
-
梁敬帝
555-557
-

【萧纪是益州刺史,侯景之乱的时候他没有过去帮忙,梁武帝死后,萧纪于522年在成都自立为帝。553年,萧纪被西魏和梁元帝攻打,并最终被梁元帝的部下打败杀死。】

一直以来,南朝的力量一直弱于北朝,主要原因是战略应用错误。直到梁武帝时期,南朝才渐渐追上北朝。梁武帝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世,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当时,与萧梁政权对峙的北魏却自从孝文帝死后,国力急转直下。在萧衍建立梁朝的同时,北魏内部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和农民起义,这期间一直没有实力和精力对萧梁实行进攻态势,使萧梁可以趁着军事压力的减弱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

然而,梁武帝晚年时过于信奉佛教,他极力鼓动贵族都一起信佛,信佛本身是好事,但他们信佛信到把整个国家搞到乌烟瘴气,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的腐败,小编也不懂他们怎么做到的。此外,鉴于宋、齐两个前面的王朝都是因为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而造成皇室常常内斗以获得权力,梁武帝鉴于此便让诸王成为有实权的藩镇。那些诸王即使在他们的地盘上胡作非为,最多也不过是给梁武帝训一下;梁武帝还认为,东晋是凭借世族大家的支持和维系,国运才延续到百余年,所以他特别重视恢复和提高世族大家的权利。对皇室子孙、世族大家和公卿大臣,一律加以优待、宽容,甚至放纵。即使他们犯了罪,也不受法律制裁。嗯。。。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约束这些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吧。。。就是这样,梁武帝造就了一个以皇室、世家大族为中心的腐朽没落的统治集团。这个集团,受到皇帝的宽容,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王食”。可是人民却在他们的盘剥下流离失所,以至“人人厌苦,家家思乱。”这就是梁朝末年走向动乱和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这个朝代的建立起源于梁武帝,没落也因为梁武帝。

梁武帝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特别喜欢用那些从别的国家投降过来的将领。其中最够力的就是东魏降将侯景。东西魏时期,侯景被东魏和西魏压迫,因而跑过来梁朝这里,梁武帝完全没有想过接受侯景的利与弊就直接接受了他。548年,梁武帝派侯景去揍东魏,结果反而被揍扁扁,梁将萧正德被抓。这时,东魏提出用侯景来换萧正德,结果梁武帝马上答应。这时,侯景就不爽了:干!我好不容易逃了过来,你喵的又把我送回去?!于是侯景便在寿阳起兵,直攻建康。

梁武帝见状,便命令萧正德防守,萧正德却暗中接济侯景进来。同一年,萧正德自称帝,并令侯景为丞相。549年,侯景把梁武帝囚禁,梁武帝悲愤交加,最终饿死。侯景在攻入建康城后,告诉诸将,要杀个干净,好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威名。建康自东晋以来,本是历朝胜地,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南北各四十里,达二十八万多户。至侯景之乱,金银宝饰财物被抢劫一空,宫阙图书文物多被烧毁。又因为交通阻隔,粮食运不进去,米价高至七、八万钱一升。那些士大夫们,个个饿得鸠形鹄面,穿着罗绮,抱着金玉,伏在床边等死。曾经多年繁荣鼎盛的建康,经过这次战乱,几乎荡然无存了。还是549年,侯景和萧正德起争执,就杀了他,并立梁简文帝。之后他又杀掉梁简文帝,立萧栋为帝。过了三个月又不干了,直接把萧栋废掉,关了起来,然后自立为帝,称汉皇帝。在这段时间里,北方的北齐和北周(当时还是西魏)看到有机可乘,便直接攻打梁,梁没有还手之力,几年之内就丢掉三分之二的国土。

之后,梁朝的各个宗室互相争斗,最后萧绎胜出。之后,萧绎扩大势力后,令部下讨伐侯景,最终成功平定侯景之乱。之后,萧绎在江陵称帝,称为梁元帝。554年,西魏攻打江陵,梁元帝被杀。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原本要拥立萧方智为皇帝,这时北齐来攻打。败给了北齐之后,王僧辩只好同意北齐要求,立萧渊明为皇帝,是为梁闵帝。陈霸先就以王僧辩投降北齐为由杀害王僧辩,并逼迫梁闵帝让位给萧芳智,是为梁敬帝。

557年,陈霸先逼迫梁敬帝禅让,并把他杀害,改国号为陈,梁灭亡。


南朝陈是南朝最弱的一个朝代,也是领地最少的。不过,陈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君主的姓和国号相同的朝代。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陈景帝
-
太祖
陈武帝
557-559
高祖
陈文帝
559-566
世祖
陈废帝
566-568
-
陈孝宣帝
568-582
高宗
陈叔宝
582-589
-


【陈叔宝由于整天只顾饮酒作诗,导致陈被隋所灭。之后,陈叔宝请隋文帝封禅,隋文帝不允许,因为他觉得如果陈叔宝肯花那些饮酒作诗的时间在处理国事的话,陈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被灭。】

陈武帝建国之初,“号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他一面笼络江左豪族,恢复江南经济,一面征伐北齐,收复失地,政权逐渐稳固。陈武帝在位期间,每临军机大事,都能确定破敌制胜之道,而处理政务则崇尚宽和简朴,注意休养生息,不轻易用兵。他天性俭素,任贤使能,政治清明,使江南局势渐趋稳定。

陈武帝死后,陈文帝继位。陈文帝起自艰难,知晓百姓疾苦,仍贯彻休养生息的策略,治国一律从俭。在位时期,励精图治,陈文帝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又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史称“天嘉之治”。

之后,陈废帝继位。然而很快就被废掉了。陈孝宣帝继位,在战事上大胜北齐,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

然而,来到最后一任皇帝陈叔宝,陈叔宝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隋的杨坚来攻打的时候,他自以为有长江作为屏障,隋肯定打不进来。最后隋打败了陈,陈灭亡,中国回到了大一统时代。

~~~轮到北朝~~~

北朝是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和南朝时期出现的四个朝代对峙。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北魏献明帝
-
-
北魏道武帝
386-409
烈祖
北魏明元帝
409-423
太宗
北魏太武帝
424-452
世祖
拓跋余
452
-
北魏景穆帝
-
恭宗
北魏文成帝
452-465
高宗
北魏献文帝
466-471
显祖
北魏孝文帝
471-499
高祖
北魏宣武帝
500-515
世宗
北魏孝明帝
515-528
肃宗
元氏
528年(仅一天)
-
元钊
528
-
北魏文穆帝
-
肃祖
北魏孝宣帝
-
-
北魏孝庄帝
528-530
敬宗
元晔
530-531
-
北魏节闵帝
531-532
-
元朗
531-532
-
北魏武穆帝
-
-
北魏孝武帝
532-534
-

【所有没有在位时间的皇帝都是死后被追封的。】

386年,北魏道武帝建立了北魏,并开始了统一北方。北魏先是打到后秦军无法还手,再趁宋武帝病死重挫宋。420年之后,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其他都已经被北魏攻下。439年,北魏成功打败北方最后一个敌人——北凉,统一了北方。

之后的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先是制定了俸禄制度(杜绝贪官);颁布均田令(增加国家编户,保证赋税收入、徭役调发);将都城迁至洛阳(旧都平城非文治之地,粮食缺乏;洛阳经济富厚,通运四方,便于经略海内、控制中原);推行汉化政策,例子如下:

①断北语,下令汉语为北魏唯一的语言,以消除语言障。
②改鲜卑复姓,胡人统统要改成汉姓,而他自己也不例外,把姓氏改成了“元”。
③禁胡服,胡人一律必须穿汉服。
④鼓励胡汉通婚,并从他自己及其子弟实行。
⑤重文教,祀孔子,征求书籍,并立太学、小学。

这种种的行为让胡汉界限消失,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有很大的意义。然而,汉化虽然带给鲜卑人好处,但同样也让他们渲染了汉人的恶习。豪门贵族奢侈浮华,风气越来越坏。来到北魏孝明帝时期,风气更加恶化,各地发生暴动,胡汉大族遭到打击。

528年,北魏孝明帝年间,灵太后擅权秉政,还毒杀了孝明帝,并打算立孝明皇帝当月所诞新女元姑娘为皇帝,但事情泄露,因此改立元钊为皇帝。同月,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拥立孝庄帝。之后,尔朱荣溺死灵太后和元钊,纵兵围杀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全部遇害,史称为“河阴之变”。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然而,孝庄帝不甘心做傀儡,就在530年把尔朱荣杀死,之后孝庄帝就被尔朱荣的亲戚杀害。尔朱氏之后在洛阳住下,在洛阳城内无恶不作,因此引起人民的不满。晋州刺史高欢于531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533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控制朝政。在此期间,北魏皇位如走马灯一般,先后出现了三位废帝。

532年,高欢拥立孝武帝为皇帝,但实际上实权由高欢掌握。孝武帝忍受不了,就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北魏至此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高欢那边的东魏政权和宇文泰那边的西魏政权。

两魏始终对立,连年发生战争。高欢和宇文泰两个实际掌握东魏和西魏实权的连年战争,本来处于劣势的宇文泰最终成功和高欢势均力敌。547年,高欢领大军攻打西魏,结果被宇文泰大败,高欢气愤而死,这是让东魏西魏势均力敌的关键因素。但是之后,东魏西魏看到南方的梁正在陷入侯景之乱,便放弃互打,转移目标攻打梁。
最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也被北周取代,双双灭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东魏孝静帝
534-550
-

东魏的国号本是“魏”,是北魏国号的延续。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所谓“东魏”只是与西魏相区别的称呼。东魏领有北魏洛阳以东的土地,又建都于邺城,相对西魏位于东方以东,所以称“东魏”。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试图吞并对方,混一东西,但直到高欢病死也没有成功。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
高欢执政至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而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静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骂孝静帝“狗脚朕”,并让手下殴打孝静帝。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他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东魏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西魏文帝
535-551
-
元钦
551-554
-
西魏恭帝
554-557
-

上面有说到,北魏的最后一个皇帝北魏孝武帝先是逃去高欢那里(532年),再逃到宇文泰(534年)这里。结果于535年,宇文泰杀害北魏孝武帝,另立了西魏文帝。

宇文泰之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觉即位皇帝,建立北周,建都长安,西魏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北齐文宣帝
550-559
显宗
高殷
559-560
-
北齐孝昭帝
560-561
肃宗
北齐武成帝
561-565
世祖
高纬
575-577
-
高延宗
576
-
高恒
577
-

【576年,后主高纬南逃,高延宗留守晋阳,被部下拥立为帝。在被北周武帝打败后,他提供了攻破邺城的方法(北齐皇帝高纬当时在城内),导致最终高纬、高恒被抓。577年,高延宗被以椒塞口致死。】

文宣帝即帝位时,比较谨慎,以法驭下,虽勋贵外戚也不宽容,政治清明,人得尽力。军国大政多独自决断,每临战阵身当矢石,所向有功。此时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西魏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几年以后,他就腐败起来,整日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他在都城邺修筑三台宫殿,十分豪华,动用了十万民夫。腐化的生活导致文宣帝很快就病死了,随之继位的是高殷。

由于高殷继位时年幼,因此由他的叔叔高演处理政事,之后高演觊觎皇位,就把高殷废了,自立为王,史称孝昭帝。高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盛,帝留心于政事,积极寻求及任用贤能为朝廷效力,关心民生,轻徭薄赋,并下诏分遣大使巡省四方,观察风俗,问人疾苦,但是一年后他就病死了,武成帝继位。武成帝昏庸无能,沉湎于美色之中,不思国事,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任太上皇,最后也因为酒色过度而死。

北齐是北朝后期的鲜卑化政权。北齐诸帝大多昏庸,荒淫无耻。而上行下效,朝廷出现了一大批奸佞小人。北齐后主高纬,性格吝啬荒淫。他即位时,腐朽的北齐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他自己仍然荒淫无道,自称“无愁天子”,政治腐败,尤其是诛杀名将斛律光、兰陵王,使得北齐失去抗击北周攻伐的有力将领。

之后,北周武帝追击高纬,高纬逃到邺城后把皇位禅让给了高恒。最终,邺城被破,两个人逃啊逃,逃啊逃,最终还是被抓了。北齐就此被北周灭亡。

谥号
在位时间
庙号
北周孝闵帝
557
-
北周明帝
557-560
世宗
北周武帝
560-578
高祖
北周宣帝
579
-
北周静帝
579-581
-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宇文护看来,宇文毓温文儒雅,就立他为帝。而宇文毓却并不如宇文护所想象的那般懦弱无能,他在处理事务中逐渐显露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才干。他周围逐渐集聚起一批老臣元勋。他致力于发展经济,在百姓中也威望日高。为了试探一下,宇文护假惺惺地搞了一次“归政于帝”的举动,把除了军权以外的所有权力都交还给皇帝。谁知宇文毓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

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5年,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齐混乱的局势,决定出兵伐齐。577年,北周武帝成功打败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北周宣帝病死。周静帝年幼,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之后,杨坚控制北周诸王、加强中央统治,并平定叛乱,为他代周建隋建立了基础。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任何想讨论的欢迎在下方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