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离开了周朝,来到十分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战国不像其他中国朝代,人家基本上是统一的,而它却是四分五裂的,这大概跟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比较相似吧!其实春秋战国的历史不长,但他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教派,如儒家、道家等)要读的却长得不得了啊!!!我希望大家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免得突然栽倒在电脑前/手机前/平板电脑前(还有那些人不是用这些设备来看我们的部落格的?麻烦留言告诉我你们是用什么设备看的)。
西周灭亡后,西周的贵族们拥戴宜臼(jiù)为王,是为周平王。虽然东迁后周朝还在,但周王室已逐渐衰弱,军力薄弱,因此无法对诸侯内乱与兼并进行制裁,所以诸侯国中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到最后弱者直接被打趴。此外,诸侯也不再向周王室朝聘及纳贡,这样一来,周朝失去经济支柱,国力越来越弱,但幸运的是,各诸侯虽然都对周朝虎视眈眈,但没有一个人敢动手,因为如果动手了,其他诸侯国就会有理由攻打自己的地盘,什么“周王室是用来尊敬的”,什么“忘恩负义”,这类的句子会全部跑完出来,接下来就是诸侯国联军望该国冲来,旨在一举灭掉一个竞争对手。
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那时战事频繁,诸侯争着做“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说让天子成为其傀儡,让天子叫其他人臣服于其)。当时有“春秋五霸”,这五个人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分别是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齐桓(huán)公。当中,齐桓公用一个“尊王攘夷”的口号,企图争取他国的支持,并提高齐国威信(尊王:打着尊重周王室的旗号命令诸侯;攘夷:排除东夷,北狄势力,团结中原各诸侯国)。而在南方,则有吴、越两国争霸,吴先灭了越,越复国后灭吴,成为诸侯之霸(欲知详情,可以去看看“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样更详细)。吴、越在北方的兴起说明了春秋时期时长江下游地带便已开发。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是属于战国时期,战况更为激烈,周王室已毫无作用,纯粹只是一装饰的花瓶。当时有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魏、韩、秦、赵。战国前期的时候,占据还是挺平均的,你打我,我打你,七国基本上不分上下。但是,到了中期,各国的形势出现变化,形成齐、秦两国东西对峙的局面,而其他五国作为较弱者,只好在旁想办法、搞结盟。齐、秦为了夺得优势而不断拉拢盟国,这样一强一弱的搭配以打下其他弱国的方法称之为“连横”;相反的,其他五雄也开始结盟以对抗秦、齐,这样联合众弱国以对抗一强国的方法称之为“合纵”。而到了战国后期,齐国国力衰弱,所以合纵主要是用来对付秦国。可是,秦国不会笨得跑去一个打六个,这样胜算太低,而且就算打赢了,国力也会大衰退,那时在有战事就完了。所以呢,比较好的策略就是玩勾心斗角,离间其他六国的关系,然后再逐个击破,这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因为要是有那么一点穿帮,其他六国便有理由联合攻打秦国,那时真的完了。可是,秦国硬是做到了,而这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纵横家张仪。张仪主张连横,还擅长离间,结果搞到六个国家互不信任,到最后秦国攻打其中一国时,其他的便袖手旁观了。秦国把韩国灭了后,赵国随之被灭,接着其他的像骨牌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了,魏国撑不住,灭了;连春秋时期实力非凡的楚国也跟着走,然后是燕国,最后齐国孤立无援(因为援军全挂了),被秦国轻松击败,因此齐王只好出城投降,以免生灵涂炭,就这样,张仪的离间计成功协助秦国以一敌六。苏秦表示彻底无语(苏秦也是连横家,不过他主张合纵,也就是其他六国联合攻秦,不过由于各国的结盟都建在利益上,所以这份结盟不稳定,到最后就全灭了)。在这里,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让大家记住战国七雄中被灭掉的六国的灭亡顺序:喊赵薇去宴席(韩赵魏楚燕齐)。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记住,这样就不会这么容易忘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灭掉的六国里,其实韩国和赵国的综合实力最弱,而燕也算弱,但比起前面两个还算ok,接下来就是魏,然后是楚,最强大的是齐。然而,秦国在揍那两个弱国的时候,却硬生生踢到了铁板:
韩国:
虽然韩国是七国里面最弱的一国,而且也被秦国轻松拿下,但因为秦国一下子只打下半个韩国,剩下的半个跑去投奔赵国,所以秦国只好调整步伐,先去攻打赵国。秦国虽然很容易拿下了韩国,但是却留下了大隐患。秦始皇在完成了大统之后,差点死在张良手里,之后张良更是成了刘邦的好助手,帮他灭掉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赵国:
本来赵国在经过长平之战之后损失了四十五万人马,导致它从强国的行列一下子掉到弱国,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国内所有的青年,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只剩下少部分劳动力。然而,由于秦国用错计谋,导致围攻赵国的邯郸围攻了两年都打不下来,甚至还被赵国打败,正是因为这一场战争的失败,使秦国的计划整整推迟了二十多年。如果不是之后秦国收买了赵王的宠臣,让赵王杀害大将,恐怕秦国还得花更长时间来打败赵国。
燕国:
燕国的国力原本就非常弱,可是却偏偏犯贱,招惹了赵国,结果被虐得很惨。在荆轲演出了一手好戏之后,更是惹恼了秦王,让秦王特地提前实施灭掉燕国的计划,就这样,燕国就被秦国顺手打下了~
魏国:
曾经魏国才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可惜在国家强盛之后,却开始自己作死,各种内斗不断,结果导致人才不断流失,国力逐渐退败。张仪和商鞅的母国都是魏国,可是魏国不懂得留住人才,结果白白替秦国培养人才。秦国得到这些人才以后,直接把矛头对向魏国,人才济济的秦国对上已经衰败的魏国,结果不言而喻~
楚国:
楚国虽说经历了秦朝的多次欺骗,但是它的综合实力还是非常强的。在最开始的时候,秦王让李信领兵攻打楚国,不过反被楚国打得很惨。在不得已之下,秦王只好改变策略,把李信撤回来,让王翦带兵,很快就把楚国给灭掉了。
齐国:
之所以说齐国最难打,是因为这是一个底蕴非常强的国家。齐国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初显国力了,虽说后来经历了众多起落,但是不管是实力还是地位,都不是其他国家可以轻易超越的。所以攻打齐国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可是因为当时秦国计策使得好,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特地和齐国交好。所以其他国家被秦国攻打的时候,齐国并没有站出来挽救邻国。等到秦国把其它国家都收拾完了,再回过头来攻打它时,实力已经不知道比它强多少了,自然就得乖乖就擒~
所以呢,在六国里面,实力偏弱的赵国反而成为秦国统一的最大阻碍,楚国也是给予秦国一定的顽抗。魏国虽然实力不算强,但还是靠着大梁城死守,到最后秦国只能用汴水才淹了大梁城。燕国的抵抗就中规中矩,没有前面三个那么会挡,也没有后面两个那么够力。韩国本来就弱,因此是被秦国一下子就打倒~至于齐国,因为秦国之前一直收买齐国的大臣,所以齐国根本没有防备,在其他五个国家被殴打的时候也没有去帮忙,直到剩自己了才手忙脚乱,把训练超少的大军集结在西方,结果被秦国从北方攻击,直接投降~
秦vs韩, 秦兵力10w,伤亡数千;韩兵力8w,全部投降
秦vs赵, 秦兵力80w,伤亡30w;赵兵力20w,全军战死
秦vs魏, 秦兵力60w,伤亡20w;魏兵力10w,全军战死
秦vs楚, 秦兵力80w,伤亡28万;楚兵力50w,全军战死
秦vs燕, 秦兵力数十万,伤亡数万;燕兵力10w,全军战死
秦vs齐, 秦兵力60w,无人伤亡;齐兵力80w,全部投降
因此,实际上如果要比较的话,那六国之中最难打到最好打的排列是:
赵>楚>魏>燕>韩>齐
然后,我们要来说到春秋战国时期时的经济发展了。在铁器方面,虽然是商朝先弄出来的,但更多使用的其实是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货币的流通十分广泛,北部的马匹,东部的丝织品和鱼盐,西方的毛皮,南方的羽毛象牙都互相连通,要买东西变得方便的多。战国时期有不少大城市,包括齐国的临淄(zī)、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hán dān)以及楚国的郢(yîng)。当时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guī)和秦国的吕不韦。在前7世纪,中国人便已发明冶制生铁的技术。而在战国后期,铁器的使用已是十分普及,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在用。如果要说铁器最大的发展突破,那应该是发明生铁柔化的技术,导致出现“百炼钢”这种好东西了。在农业方面,耒耜(lêi sì)被铁犁取代,这是发展史上的跨时代进步,因为以前从未有人想过用铁犁来耕作,而春秋战国时期可是第一啊!此外,绿肥、粪肥被普遍使用,而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发展,这使整个农业系统提高了整一个档次。而在手工业上,铜的采炼和制造已有显著的进步,纺织业已有龙凤等吉祥动物的图案,漆器的制造也显得工艺精巧,总之呢,春秋战国的许多方面都是在跨时代进步,这证明了人都是有上进心的啊!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的人也并不马虎。时间紧迫,我们就看三个吧!(纯粹是觉得字数够了)在医学方面,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归纳出“望、闻、问、切”诊法。“望闻问切”中,“望”是指观气色,“闻”是指听声息,“问”是指询问病状,“切”则是指摸脉象。天文方面,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里头记载了史上最早的星表,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则,众多恒星的名字与它们的位置,这点能在战国时期就做到,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了,那时没有望远镜,没有太空站,什么鬼都没有,但他们却依然能判断出来,这点就算是很厉害了。最后一项要说到的是历法,春秋时,中国便已开始使用《四分历》,这是史上最早出现的历法。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在这个时期所创,为的是有利于农事的安排。
最后,我们来到了要用比较大篇幅的商鞅(yāng)变法了。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地大人少,经济和军事弱的秦国欲革新以活到最后。出生于卫国的商鞅曾进入魏国,却不受当地君王重用。这时,秦孝公上位后下令求贤,商鞅便前往秦国,最终受到重用,于前356年成为左庶长。商鞅得势后,便实行他的方案:
1. 废井田,开阡陌:将原有的井田疆土掘开,重建新界,确立土地私有化。
2. 奖励军功:所有贵族特权被取消,只有拿下军功,才能获得爵位。
3. 奖励耕织,抑制商业:粮食布料产量过多者免徭役(就是军士啦),从商的人则被没为官奴。
4. 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1县,直接由中央管制。
5. 实行户籍编制、连坐法:将人民按五户、十户编制为“什伍”,鼓励民户间互相告发,否则一家犯法,九家连坐(一家人犯了法,邻居们也被抓走),这是用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6. 整顿吏治
7. 划一全国的度量衡
好处:
1. 奖励生产的结果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促进社会的进步。
2. 废除井田制成功确立了新土地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 削弱贵族的势力。贵族想造反也没那么容易了,这样有利于国君的中央集权及新兴地主当政。
4. 奖励军功让军士奋勇向前,强大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准备条件。
坏处:
1. 严刑峻法及高压政策压制人民,摧残文化,造成秦朝后来的重刑统治。
2. 严抑商业,限制商人活动,导致后来社会重农抑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毕竟万事过了头还是会有不好的,不会有什么事是一直很好的)
好了,我想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老子韩非子的理论与著作,我们就留到我们谈完中国的各个朝代后再说吧!下一个朝代是秦朝,希望大家多多期待!(尽量提醒我孔子的事呗,我搞不好会忘记的)
然后,我们要来说到春秋战国时期时的经济发展了。在铁器方面,虽然是商朝先弄出来的,但更多使用的其实是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货币的流通十分广泛,北部的马匹,东部的丝织品和鱼盐,西方的毛皮,南方的羽毛象牙都互相连通,要买东西变得方便的多。战国时期有不少大城市,包括齐国的临淄(zī)、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hán dān)以及楚国的郢(yîng)。当时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guī)和秦国的吕不韦。在前7世纪,中国人便已发明冶制生铁的技术。而在战国后期,铁器的使用已是十分普及,基本上每个国家都在用。如果要说铁器最大的发展突破,那应该是发明生铁柔化的技术,导致出现“百炼钢”这种好东西了。在农业方面,耒耜(lêi sì)被铁犁取代,这是发展史上的跨时代进步,因为以前从未有人想过用铁犁来耕作,而春秋战国时期可是第一啊!此外,绿肥、粪肥被普遍使用,而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发展,这使整个农业系统提高了整一个档次。而在手工业上,铜的采炼和制造已有显著的进步,纺织业已有龙凤等吉祥动物的图案,漆器的制造也显得工艺精巧,总之呢,春秋战国的许多方面都是在跨时代进步,这证明了人都是有上进心的啊!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的人也并不马虎。时间紧迫,我们就看三个吧!(纯粹是觉得字数够了)在医学方面,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归纳出“望、闻、问、切”诊法。“望闻问切”中,“望”是指观气色,“闻”是指听声息,“问”是指询问病状,“切”则是指摸脉象。天文方面,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里头记载了史上最早的星表,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则,众多恒星的名字与它们的位置,这点能在战国时期就做到,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了,那时没有望远镜,没有太空站,什么鬼都没有,但他们却依然能判断出来,这点就算是很厉害了。最后一项要说到的是历法,春秋时,中国便已开始使用《四分历》,这是史上最早出现的历法。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在这个时期所创,为的是有利于农事的安排。
最后,我们来到了要用比较大篇幅的商鞅(yāng)变法了。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地大人少,经济和军事弱的秦国欲革新以活到最后。出生于卫国的商鞅曾进入魏国,却不受当地君王重用。这时,秦孝公上位后下令求贤,商鞅便前往秦国,最终受到重用,于前356年成为左庶长。商鞅得势后,便实行他的方案:
1. 废井田,开阡陌:将原有的井田疆土掘开,重建新界,确立土地私有化。
2. 奖励军功:所有贵族特权被取消,只有拿下军功,才能获得爵位。
3. 奖励耕织,抑制商业:粮食布料产量过多者免徭役(就是军士啦),从商的人则被没为官奴。
4. 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1县,直接由中央管制。
5. 实行户籍编制、连坐法:将人民按五户、十户编制为“什伍”,鼓励民户间互相告发,否则一家犯法,九家连坐(一家人犯了法,邻居们也被抓走),这是用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6. 整顿吏治
7. 划一全国的度量衡
好处:
1. 奖励生产的结果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促进社会的进步。
2. 废除井田制成功确立了新土地制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 削弱贵族的势力。贵族想造反也没那么容易了,这样有利于国君的中央集权及新兴地主当政。
4. 奖励军功让军士奋勇向前,强大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准备条件。
坏处:
1. 严刑峻法及高压政策压制人民,摧残文化,造成秦朝后来的重刑统治。
2. 严抑商业,限制商人活动,导致后来社会重农抑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毕竟万事过了头还是会有不好的,不会有什么事是一直很好的)
好了,我想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老子韩非子的理论与著作,我们就留到我们谈完中国的各个朝代后再说吧!下一个朝代是秦朝,希望大家多多期待!(尽量提醒我孔子的事呗,我搞不好会忘记的)
上一篇: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周朝)
下一篇:历史笔记(中国近代以前)(秦朝)
Comments
Post a Comment